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 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发布时间:2016.08.01 浏览量:982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提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时明确介绍,“下一步,将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继续扩大聘用制度推行面,研究提出解决编外用人问题政策思路。健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启动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试点。进一步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分行业制定公开招聘办法,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始于2011年,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任务,主要内容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划归或转为行政机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确定为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确定为公益二类。公立医院、高校等公益二类单位取消事业单位编制,探索“公益”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将是下一阶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内容。 不纳入编制管理,即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但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因高校、公立医院承担着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和保障在本次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丝毫不减弱,且应继续加大力度、优化结构,以体现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为此,要从完善财政预算编制和预算监督入手,针对公立医院和高校建立成熟、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包括成立公立医院拨款委员会、高校拨款委员会等第三方监管机构,推动政府切实履行对公益事业的保障责任。在全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未来高校和公立医院将会实行全员合同聘任制。 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大约有800多万,高校在编教职工有233万余人,对于这部分在编事业单位人员,具体做法将实行实名统计,之后随自然减员,逐步收回编制。而对于高校的非在编人员,官方尚未统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表示,这部分人员的数量十分庞大,“编外人员多的单位有的能占到一半,少的也有20%—30%左右。”下一步,在高校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之后,将会逐步缩小编外人员与编内人员的待遇差别,解决编外人员面临的多种问题。 竹立家主任还表示,改革要有节奏,未来改革的结果是实现事业单位聘任上岗,成为合同制人员,但编制内和编制外的区别要逐步取消,待遇也要逐步平衡,步子太快容易激化矛盾。取消公立医院、高校的事业单位编制,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创新之举,而且逐步收回编制的办法也体现了改革的平稳性。